服务

推荐阅读
《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


    

                       

书名:《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

 丛 书 名:开放的艺术史
 作 者:(美)巫鸿 著,柳扬岑河 译
 出 版 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6-8-1 

 
图书简介:
 武氏墓地位于山东省嘉祥县南边约15公里之处。这座东汉官吏的家族墓地坐落在紫云山南麓,那是众多散布于黄河下游广袤平原上的小山丘之一。墓地中的地上遗存包括多种石刻,有双阙,圆雕动物以及出自残毁祠堂的大量画像石。武梁祠即是这些祠堂中的一座。之所以称为武梁祠,是由于该石祠是为武氏家族成员之一武梁(公元78—151)而建。 
  对武梁祠的研究可说是已经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史中一个特殊分支。以下几个事实使得这项研究尤其重要。第一,武梁祠是武氏墓地中唯一可以完整复原的祠堂。事实上,它是唯一完整地保存下来的2世纪的祠堂,而2世纪又是中国古代修建祠堂建筑的黄金年代。第二,该祠堂内部墙壁上满饰浮雕画像,就其艺术的完美和主题的丰富而言,在那个时代里堪称是最出色的。这些石刻多数伴有榜题,这为东汉画像的图像志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证据。第三,武梁祠之所以在中国艺术史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还由于学术界对它的长期重视。中国学者从宋代起就已开始研究这座祠堂。可以说,对它的研究已使它变成各种相互补充或对立的理论及方法论的竞技场。
  本书的研究回应从以往武梁祠研究中生发出来的四个主要方面,每一方面对于未来学术的进展都极为重要。第一方面是对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进行清点和著录。尽管这些遗存对研究东汉图像艺术是极重要的资料,但相互矛盾的断代、祠堂归属以及编目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如错录铭文等问题更使人迷惑。通过重新检验发掘记录、以往著录以及复原设计等材料,本书希望为武梁祠和它原来所处的环境,即武氏家族墓地,提供更完全、准确的信息。
  第二方面是对以往武梁祠研究做一系统回顾。如前所述,研究武梁祠的漫长学术历史已成为这一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许多时候,二手资料已成为我们知识的主要来源。
  第三方面是重新探讨武梁祠石刻的图像内容。许多学者都曾试图识读和解释这些石刻以及榜题,尽管各自做出了不同的贡献,但所做的解释并非完美无缺。汉代艺术的学子需要对武梁祠图像主题的更准确的辨识,也需要更为标准的榜题录文和英文翻译。这种研究可以说是在“图像志”(iconoSraphy)层次上的研究,将为更深入的、对综合单独母题的完整图像程序的解说打下基础,而这种对图像程序的解说可说是本书的最终目标。
  本书上编检验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和以往研究。其中第一章搜集有关资料,围绕几个世纪以来武氏祠材料的发现、断代、祠堂从属、建筑形式以及墓地整体的情况进行讨论。第二章的目的是勾画出围绕武梁祠所展开的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我希望比较深入地呈现这个研究领域里不同的文化和历史的趋势,而非仅仅是概括介绍个体研究工作并加以评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章是建构汉代艺术史学史的一个尝试。附录二和三是对整个上编的补充。其中,附录二是武氏祠研究中重要事件的年表,而附录三则列出墓地中发现的石刻,提供有关这些发现的详细资料,包括尺寸、原始位置、目前所在,以及对它们的著录。
  本书下编探讨武梁祠画像的图像设计程序及其思想内涵。这是全书的中心,以附录一为基础。如果说这个附录是对武梁祠画像的主题和铭文逐一进行图像志研究,下编的讨论则是把单个母题作为一个总体图像程序的组成部分加以解释。下编中三章的划分是根据这个图像程序的内在划分及祠堂建筑的形式来决定的,分别讨论刻于屋顶的图谶,左右山墙锐顶上的神仙世界以及三面墙壁上表现人类历史的画面。全书的结论部分以反思祠堂的礼仪的“原境”(context)而结束。
作者简介:
巫鸿(Wu Hung),早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硕士。1987年获哈佛大学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后在该校美术史系任教,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其著作《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获1989年全美亚洲学年会最佳著作奖(李文森奖);《中国古代美术和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获评1996年杰出学术出版物,被列为20世纪90年代最有意义的艺术学著作之一;《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和表现》获全美最佳美术史著作提名。参与编写《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剑桥中国先秦史》(1999)等。多次回国客座讲学,发起“汉唐之间”中国古代美术史、考古学研究系列国际讨论会,并主编三册论文集。
近年致力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研究与国际交流。策划展览《瞬间:90年代末的中国实验艺术》(1998)、《在中国展览实验艺术》(2000)、《重新解读:中国实验展览艺术十年(1990-2000)——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2004)和《“美”的协商》(2005)等,并编撰有关专著。所培养的学生现在美国各知名学府执中国美术史教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