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资讯

展会信息
【展览回顾】作品是怎样炼成的——广州美术学院藏1953-1965年教学作品展

 


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

Selected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Art Museums’ Support Program for Young Curators in 2020, Ministry of Culture and Tourism.

 

作品是怎样炼成的

——广州美术学院藏1953-1965年教学作品展

How the Works were Created: An Exhibition of Teaching Works Collected by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1953-1965

 

前 言

1953年,广州美术学院的前身中南美专组建,其人员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及毕业生,华南人民文艺学院、中南文艺学院和广西艺术专科学校等相关院系和人员。从知识结构来讲,有熟悉党的文艺方针的革命美术家如胡一川,有岭南中国画的中坚代表如关山月、黎雄才,有留学归国并长期从事美术教育的杨秋人、阳太阳、王道源、梁锡鸿等现代派艺术家,也有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毕业生如郭绍纲、杨之光、袁浩等。1958年学院迁址广州并更为现名。

 

建校至今,基础教学是始终在进行的内容,是学院教学的重点,也是最能反映学院美育特点的内容,对于师生校友作品和教学作品也一直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品征集的中心。这些作品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和学院各院系的收藏中占有相当的比例。相较于这些艺术家/名师广为人知的名作,一些作品虽较少有机会进行展示,包括教师范画、课徒稿、学生习作、课堂作业等,但它们确是广州美术学院形成其自身特色的教学与创作取向的有力旁证。

 

如何通过临摹将前人的技法运用在实际的写生与创作中?在面对物象时,以怎样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形态塑造?课堂写生如何与下乡下厂的社会生活产生紧密联系,从而过渡到主题性创作,“炼”成一张完整的作品?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以这批馆藏、校藏作品作为切入点,选取教学相关文献进行展示,以直观的视觉方式,对作为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州美术学院的教学展开探索,力图呈现学院早期的美育特点,以及美术作品与地域和时代精神的关联。

 

“作品是怎样炼成的——广州美术学院藏1953-1965年教学作品展”是“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入选项目。这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群第四次入选文化和旅游部青年策展人项目。

 

作品欣赏


阳太阳临摹,阿·马·高尔基像,105×72cm,布面油画,1956年

 

梁锡鸿临摹,白桦林荫道,87.5×67cm,布面油画,1956年

 

刘济荣临摹,反弹琵琶,42.3×65.5cm,纸本设色,20世纪60年代

 

黎雄才,夹叶种类繁多,25×33.5cm,纸本水墨

 

仰卧着的男子全裸,郭绍纲,62.2×85.7cm,纸本素描,1958年

 

郭绍纲,仰卧着的男全裸,75×129cm,布面油画,1959年


杨之光,《女民兵步骤》之三,82.3×55.8cm,纸本水墨,1964,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藏
 

关山月,示范人物,39×32cm,纸本水墨,岭南画派纪念馆藏,1961年

 

曾道宗,白描人物,50×40.5cm,纸本水墨,1960年

 

刘世光,人物习作(抽烟老人),40x32.5cm,纸本设色,1962年

 

林凤青,下棋,43.5×45.4cm,纸本素描,1960年

 

林凤青,下棋,42.3×47cm,纸本设色,1960年

 

易至群,绣花,61.8×37.6cm,纸本素描,1959年

 

 

佚名,绣花,75.8×47.6cm,纸本设色,1960年

 

 

陈晓南,浇钢锭第三次打样,42.5×35.6cm,铜版画,1958年

 

 

潘行健,椰林深处,34.5×40.5cm,纸本,1962年

 

梁鼎英,山鹰,28.8×21cm,石版画,1962年


 

图文转载自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官方网站

www.lnysw.net

出版联系

020-83337265

微信业务

020-83335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