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郎”是存在于“西南夷”中可能最为强大的一个古国。据考证,战国秦汉时期,夜郎族群活跃在云南东部到贵州中西部(俗称滇东黔西)地区,因此,贵州也被称为“夜郎故地”。
不过由于夜郎本身没有文字史料,有关夜郎仍疑问重重……
夜郎国中心区域在哪?
势力范围多大?
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如何?
那颗由西汉中央政府颁发的夜郎王印还能找到吗?
与后世哪些民族具有族源关系?
……
夜郎文化遗址分布图
可以确定的是,通过考古发现表明,一个有别于巴、蜀、滇、楚和百越等周边古国的夜郎文明是真实存在的。
夜郎是一个有着较长历史和传统的古国,它从产生、发展到壮大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西汉晚期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 年—公元前25 年),随着夜郎王兴造反被杀,夜郎国灭,但其族群及文化并未就此消失,仍延续存在了相当长的时期。下面,我们跟着《寻找夜郎》一书,以时间顺序为脉络,追寻神秘的夜郎足迹。
追寻神秘的夜郎足迹
● 夜郎之前
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天然溶洞众多,给远古人类提供了良好的栖身之地。新石器时代以来,一些人群从洞穴逐渐走向旷野,在牛栏江、乌江、北盘江等江河沿岸台地留下遗存,为夜郎文明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 夜郎时期
夜郎国活跃于战国秦汉时期,其文化在形成中以本地早期文化为基础,不断吸收周边文化发展而来。在贵州境内围绕乌蒙山发现有赫章可乐、威宁中水和普安铜鼓山等存续时间正好与夜郎国历史相当的文化遗存。这些遗存的分布范围可能为夜郎及周边旁小邑的活动区域。
可乐是乌蒙山东缘一个“坝子”(山间小盆地),“可乐”源自彝语,有中心、大城之意,其地战国秦汉时期遗存丰富。
赫章可乐遗址
考古学家将可乐墓葬分为汉式和土著墓两种,其中最独特的是发现了目前国内仅见于可乐土著墓的“套头葬”。套头葬埋葬时,墓主头套一件大型金属器,多为铜釜,也有铁釜、铜鼓,有的足部、手臂同时也套铜(铁)釜,或垫铜洗。
可乐274 号墓套头葬全景
可乐373 号墓铜釜套头情况
套头葬具
↓
饰虎铜釜 战国末期至西汉前期 贵州省博物馆藏
喇叭口铜釜 战国晚期 贵州省博物馆藏
喇叭口铜釜 西汉 贵州省博物馆藏
铁戈 战国末期至西汉前期贵州省博物馆藏
冒 战国末期至西汉前期贵州省博物馆藏
铜洗 战国末期至西汉前期 贵州省博物馆藏
人面型饰
赫章可乐373 号墓出土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西汉
项饰 战国末期至西汉前期 贵州省博物馆藏
威宁中水遗址位处乌蒙山西缘,目前已识别出鸡公山、红营盘、银子坛等依次演进的文化遗存,初步建立起贵州西部新石器时代末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其中银子坛类型文化属夜郎时期,有“多人二次合葬”的独特葬俗。
四乳丁折腹罐单耳圜底陶罐
赫章可乐 266 号墓出土贵州省博物馆藏
赫章可乐遗址出土贵州省博物馆藏汉代
镶孔雀石铜手镯
赫章可乐341 号墓出土 贵州省博物馆藏
西汉
铺首环耳铜簋 汉代
清镇琊珑坝18 号墓出土 贵州省博物馆藏
“武阳传舍比二”铁炉 东汉
赫章可乐 58 号墓出土贵州省博物馆藏
铜车马 东汉
8 号墓出土贵州省博物馆藏
宴乐纹画像砖
陶砚陶砚磨器
可乐猪市包墓群出土 赫章县文物事业管理局藏
● 夜郎之后
夜郎国灭后,夜郎族群或迁徙,或隐藏于深山继续生活,或与中原等地移民融合。魏晋以来,随着中原王朝对贵州等边远地区的控制和管理不断减弱,中原移民崛起形成影响一方的“牂牁大姓”,并通过通婚等方式逐渐“夷化”融入当地。
地方族群文化回归复兴,各种装饰品和铜鼓重器重新流行。今天夜郎故地上生活的少数民族仍以装饰繁多为尚,形成多彩贵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少数民族迄今仍自称夜郎竹王后裔,推崇“竹王传说”,古国传说流传至今。
铜鐎斗 南北朝(上图)
平坝马场出土 贵州省博物馆藏
带把铜釜南北朝(下图)
平坝马场出土 贵州省博物馆藏
带盖铜托杯 南北朝
平坝马场出土 贵州省博物馆藏
管铜铃 宋代
征集 贵州省博物馆藏
鹭鸟纹彩色蜡染衣 宋代
平坝出土 贵州省博物馆藏
榕江苗族刺绣鼓藏服 现代
贵州省博物馆藏
苗族錾凤鸟钱钉纹白铜手镯(2 只)现代
贵州省博物馆藏
推荐图书
《寻找夜郎》
夜郎是战国秦汉时期活跃在云贵高原东侧,被称为“西南夷君长”的一个地方王国。汉武帝时期,中央王朝掀起开发“西南夷”大潮,夜郎等古国相继并入汉帝国行政区划,汉文化与夜郎文化相互交流。魏晋以降,夜郎古国从史实走向了传说。对于夜郎国的高等级墓葬、国都、夜郎王印等问题,迄今仍是扑朔迷离。但考古发现表明,一个有别于巴、蜀、滇、楚和百越等周边古国的夜郎文明是真实存在的。《寻找夜郎》一书依托展览约二百件文物,文稿部分对夜郎所涉及的史前及历史考古阶段皆有相关论述,分为文稿与图版部分,包括现场展览与宣传资料。
《寻找夜郎》
出版时间:2021年8月第1版
2021年8月第1次印刷
开 本:16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