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资讯
岭南出版广东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罗东凯,广东省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君铁,广东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肖延兵,广州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冯元,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潘嘉俊,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钱海源、朱绍琼伉俪,著名油画家关则驹、钱小玲伉俪,西泠印社社员、著名国画家郭莽园,江门市美术家协会原主席戴国顺,汕头中国画院副院长刘启本,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方楚雄、林淑然伉俪,著名剧作家、广东省文联原党组书记陈中秋,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原馆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方土,广东画院原党组书记洪楚平,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广东美术馆原副馆长江郁之,广东画院副院长郑阿湃,黄埔区政协副主席彭志文,黄埔区政协原副主席黄一汉,广州市政协书画院秘书长朱光荣,黄埔区政协书画室秘书长陈小飞,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文史处处长李飞跃,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永,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专职副主席叶正华,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训勇,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孙戈,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李卓祺、曾应枫、袁动群、邓桂娴,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思东及友人侬京早,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油画艺委会主任陈铿,著名甲骨文学者谢春玲,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钟瑞军,广州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庄小尖,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许晓彬,当代岭南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许晓生,广东水彩画研究会副秘书长丁远阁,广东画院美术馆副馆长卜绍基,广州香雪书画会会长梁小东,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助理罗保权,著名音乐人陈小奇,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黄国钦,中国当代语言学家、音韵学家林伦伦,西泠印社社员、篆刻家蔡照波,广东画院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麦荔红,广东画院专职画家陈映欣、陈迹,广东书法与文艺研究院院长李远东、副院长卢瑜、一级作家管琼、研究员宋紫姣,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谭运长、原副主席赵利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陆佳、许卫华,以及艺术界同人郭青、翁键、刘晓曼、惠成华、尤显山、汤健明、黄燕红、胡智荣、李素华、鄞珊、张洲、林曙光、薛小朕、赵飞龙、黄大成、叶耀才、岑圣权、马志江、黄穗中、白岚,岭南美术出版社社长刘子如、副总编辑刘向上、副社长吴霓,《南方日报》、《羊城晚报》、《信息时报》、《广州日报》、020艺术观察等媒体朋友,以及今天新书发布会的主角林墉老师,和他的家属团: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岭南美术出版社原编辑室主任苏华,广州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苏小华,还有黄瑀、黄健、黄隆朝、卢森辉、谭胜国、李文英、甄邦民、邓秋萍等人参加活动。
知名油画家潘嘉俊是林墉当年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时的工作拍档,时任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他分享了林墉老师的艺术成就,林墉老师是最早用中国画来画历史的画家。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大艺术家、艺术家留在历史上成了代表人物,像当年的齐白石、董希文、潘天寿、林风眠等都是这些人,广东这边像李铁夫、胡一川、黄新波、廖冰兄这些我们都不会忘记,林墉老师就是后续的代表人物,林墉老师的作品,他的画,他的文字,还有今天这本首发的书,都会载入史册。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原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潘嘉俊致辞
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钱海源致辞
知名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方楚雄致辞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知名散文家黄国钦致辞
知名音乐人、词曲作家陈小奇致辞
广东画院副院长郑阿湃致辞
本书作者管琼,在深入研究林墉艺术的基础上,从2012年到2023年,在长达12年的时间中,通过实地即时性的日常谈话,形成林墉最成熟、最真实的艺术人生记录。管琼分享了这本书创作背后的故事,指出林墉有思想、有境界,是艺术大师,这大师的名号不是她轻飘飘说出来的,《林墉谈艺录》足以证明。她相信历史会记下这一笔。
《林墉谈艺录》作者、广东书法与文艺研究院研究员、一级作家管琼分享本书创作背后的故事
知名中国画人物画家林墉,广东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罗东凯,广东省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肖延兵,本书作者管琼为本书揭幕
5月1日是林墉老师的生日,现场嘉宾提前为林墉老师庆祝生日。
和林墉老师一起过生日
岭南美术出版社社长刘子如代表出版社感谢林墉、作者,以及上级领导和美术界对出版社的支持,岭南美术出版社确立美育立社宗旨,植根岭南、服务湾区、面向世界,为广东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贡献力量。
岭南美术出版社社长刘子如致答谢词
林墉,祖籍广东潮州。知名中国画人物画家。1966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副院长、广州美术学院院外教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主席团成员等。荣获广东省首届“鲁迅文艺奖”、第三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以及被巴基斯坦总统授予“卓越勋章”。
《林墉谈艺录》的五大亮点
1
题材独特
林墉已出版的个人著作中,一类是美术作品,包括人物、山水速写等,量大而精美,成为美术家及美术爱好者的案头好书;一类是文学作品,散文、小说、随笔,文字灵动,思想奇妙,为读者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林墉谈艺录》是第三类书,在其所出版著作中,有着特别的意义,它凝聚着林墉经历病痛后,反思自我、重问艺术、再看经典的心路历程。书中可以看到林墉将天地万物化为一体,直追天人合一的大美境界,重塑艺术灵魂的不死精神。
本书尽可能地贴近林墉,更近地看见、听见,不管是鞭辟入里充满哲理禅意的林氏语言,或是几近呢喃的独白,作者都想要竭力留取一段真实的记录,一幅珍贵的画面,将它们留给后人,交与时间。当读者手捧此书时,或许会“哦”地一声感叹,原来林墉是这样想的,是这样画的,是这样一位有着天马行空,有着八百岁灵魂的艺术家。
2
是林墉经历病痛后对文学、艺术最成熟的
全新思考
“命当然要紧,但是不能画画的林墉,活着是没有意义的。”
“生活就这样,首先你要站在一个略高的位置上,看痛苦、得意都不过如此了。”
林墉是一位特别的艺术家,在绘画和文学写作两个领域,他都以超常的毅力和非凡的天赋,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就。1999年,是林墉一生中的重要转折,前后两次手术,使其身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健康问题一度严重困扰着林墉的创作。在养病的几年中,他不断地思考,几乎是重新定义了自己对生命及艺术的理解。近年来,林墉在绘画中开始追求“力”,他说没有“力”的支撑,“美”容易坍塌,而“力”会带来“美”的持久与震撼。“美”与“力”二合一则大美现。即便深受疾病困扰,林墉作品的画面仍旧呈现出“狠”劲,力拔山兮气盖世。
林墉在访谈中还强调“人老了就是要狠”,言下之意,越老越是气不可泄,更要挺住站稳。林墉的画有一种力量,从头到尾有一股狠劲儿,随着时间的迁移越来越狠,正如书中所言“每一次画画都是咬牙切齿”。
3
是对林墉思想最通俗易懂的解读
长达12年的访谈,借管琼之笔,我们得以看见林墉真实、松弛又“咬牙切齿”“不服输”的一面。作者在深入研究林墉艺术的基础上长期实地即时进行日常式谈话,形成翔实的访谈实录。书中以林墉为第一人称娓娓道来,隐去作者的采访身份,生动展示林墉对艺术、对生活的总结,注重现场感,让人置身访谈现场。书中谈及艺术、教育、师友、病痛、哲学,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研究林墉艺术成就及其特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
延续展示林墉的“他山之石”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前辈、老师、身边友人的帮助与支持,对于林墉来说,这个话题是谈不完、说不够的。书中谈及对自己有重大影响的人,林墉如是说道:
“黄永玉在我的艺术上,留下了一个很深的印痕。”
“1972 年,北京搞全国美术展览会,汤小铭、陈衍宁、伍启中和我合作的《国际歌》,一大八小共九张画,也送到了北京……结果我们四个人名气很大,被称为‘广东四大金刚’。”
“程十发是难得的非常有风格的画家,我是看连环图认识了他。……他对我说的话,一辈子用到现在,不要自己限制自己,在画画过程中,突然会碰到一个始料不及的意外之笔,一定要敏锐地抓住,在偶然里、在意外里去摄取。这话对我影响很大。”
5
直观呈现林墉的“交友观”
好多林墉这个年龄的人都退了,不再往前走,像林墉这样的画家不多了,因为需要身体上的力气和心里的勇气。林墉心里的勇气很大一部分来自朋友、同学的鼓励和支持。林墉说:“我这辈子身边从来都有一群人,大家互相鼓励,互相支持,这个是很重要的。这中间有我的同学、朋友,还有前辈、老师等,有的年龄相差很大,但他们一直关注我的画,关心我,这些人不一定天天跟我聊天,天天表扬我,讲几句好话,但我知道他们在我身边。所以,我心里总感觉有一股力量,支持我继续往前迈。”
无论是林墉任由东南西北风,自是如如不动的松弛感,还是时时不忘再画一张,再突破一张的“咬牙切齿”“不服输”,都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