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社区

名家风采

杨少斌


 

       杨少斌,1963年生于河北省,1983年毕业于河北轻工业学校美术系。
 
 
 
 
年表

1991年迁入北京圆明园画家村。
1992年参加“现代艺术展”北京友谊宾馆,北京,中国
参加“首届中国职业艺术家联展”Akuna画廊,北京,中国
1994年参加“8+8当代俄罗斯——中国前卫艺术展”SCHOENI画廊,香港
参加“Art Asia?”香港会展中心,香港
参加“竹帘后的脸——杨少斌、岳敏君画展”SCHOENI画廊,香港
参加“香港国际艺术节”,香港会议中心,香港
1995年,定居于北京通小堡村。
1995年参加“5+5来自俄罗斯——中国的声音”SCHOENI画廊,香港,中国
参加“95年艺术潮流”香港会议中心,香港
参加“展望中国——当代中国油画展”曼谷,泰国
参加“华丽组合——岳敏君、杨少斌近期作品展”Schoeni画廊,香港
参加“北京三人展—杨少斌、张弓岳敏君”香港
1996年参加“中国现在”大阪,日本
参加“中国”波恩现代艺术博物馆,波恩,德国
参加“中国”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柏林世界文化宫,柏林,德国
1997年参加“The Elevenses-The Avant Garde”太古广场,香港
参加“8+8-1”15位中国当代艺术家油画展Schoeni画廊,香港
参加“中国油画的历史: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Theorems画廊,布鲁塞尔,比利时
参加中国国际当代艺术节,巴塞尔,瑞士
参加“中国!” Küns Tlerhaus,维也纳,奥地利
1998年参加“Made in China”当代中国七人展Nikolaus Sonne Fine Arts柏林,德国
参加“500+10”比堡,西班牙
参加“是我”太庙,北京,中国
参加“八位中国艺术家”Urs Meile画廊
参加“两性平台”泰达当代艺术博物馆,天津,中国
参加“上河美术馆首届收藏展”何香凝美术馆,深圳,中国
1999年参加48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意大利
2000年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
参加“皮肤与空间”,意大利米兰当代艺术中心;
参加“未来”,澳门艺术中心;
参加“基本生存展”,汉诺威2000年世界博览会,德国;
参加“身体破坏和脸”,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工厂;
参加“我们的中国朋友”,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美术馆;
参加"当代中国肖像",法国佩里格密特朗美术馆。
2001年参加“映像与描绘”,格拉兹博物馆,格拉兹,奥地利
参加“Art Forum Berlin”,ALEXANDER OCHS GALLERIES BERLIN|BEIJING,柏林,德国
参加“梦”红楼轩伦敦,英国
参加“煲”中国当代艺术,奥斯陆,挪威
参加“宋庄”,不莱梅美术馆,德国
参加“成都双年展”,成都,中国
举办个人展览,Loft Gallery,巴黎,法国
举办个人展览,中国当代画廊,伦敦,英国
2002年参加“妄想”,Venray精神病院,荷兰
参加“十年回顾”首届广东三年展:广东美术馆,广东,中国
参加“中国当代艺术家们的足球世界杯”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京,中国
参加“中国当代艺术”雷克雅未艺术博物馆,雷克雅未,冰岛
参加“长征” 昆明上河创库车间,昆明,中国
2003年参加“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印尼国家美术馆,雅加达,印度尼西亚
参加“剩余的世界”,Pirmasens展览中心,德国
参加“曼海姆艺术展厅2”,曼海姆,德国
参加“压力”,日内瓦,瑞士
举办个人展览,ALEXANDER OCHS GALLERIES BERLIN|BEIJING(当时名为Prǖss&Ochs),柏林,德国
 



 


我觉得你的这种实验项目的作品可能在短期是不能兑换经济利益的,你是怎么考虑和看待这个问题的?

杨少斌
: 其实从做艺术那天开始,就没想过要赚钱。所以在圆明园的时候,最大愿望是一个月有500块钱,这一辈子,能租房子,能画画就够了。如果说你做一个展览,一直在想着钱的事,那展览肯定是做不好的。就是热爱艺术,有理想。现在也是,我们都有理想,包括长征也有理想,我个人也有理想。那么长征做的项目很多都不赚钱,比如说“陕北剪纸”、“延川项目”、“违章建筑”这些都不赚钱的。这完全是一帮有理想的人凑到一块,才能做的事。所以我们还是得强调艺术的严肃性、学术性。 
 
你怎样在文化和商业资本的双重压力之下保持内心创作的生动直觉?这个我觉得很难。

杨少斌
: 其实我一直喜欢是有问题的艺术,比如说一个艺术家可能画得不好,但他的“问题”非常得多,非常好,这种艺术家我喜欢。有的艺术家画得特别好,但没意义。你绘画的意义在哪儿?艺术的意义又在哪儿?我想,必须有个自我追问的方式来保持内心的思考。 
 
我在资料中看到你有在考察过程中保持记录习惯。这种记录方式对你自己有些什么帮助呢? 

杨少斌
: 有时候会做点笔记。就是当时有些想法挺好,你要不记录的话,可能就会忘了。灵感这个东西,一过去,再回忆你就懒得写了。包括当时做的小草图,虽然它很不成型,但是它可能是一个方向,对吧。当时觉得不重要,但可能最后觉得还是很重要的。 
 
你也不断的在寻求转型,突破自己的创作极限。在今天,你的作品已经逐渐得到公众的承认,你还会有关于“身份的焦虑”这种困惑吗?我想,你在93年前后逐渐找寻自己的艺术观念和97年前后的转型的那2次跨度,当时,应该是有过关于“身份的焦虑”这种困境吧?

杨少斌
: 对。我认为97年前后是一个转型,后来这些都不算转型。比如说从94年到97年,我要逐渐摆脱一个东西,创造新的东西。现在我没有建立,所以谈不上转型。只是针对的问题不同了,实际上个人关心的东西还是一个线索。这些东西对我来说也不陌生,其实对我来说,方法或风格都不是我焦虑的问题,我觉得都是一个特别自然的事情。
 
你早期的作品比较多的是身体上的暴力,后来好像转向精神和其他形式的暴力了。比如,你的《红色暴力》表现的就是更为精神化的暴力形式。还有出现在媒体和网络中的暴力,信息的暴力。好像我们每个人都变得更加暴力,也更习惯于暴力,无法自拔。很多电影也充斥着暴力。某种程度上,你的作品总是在关注暴力的不同形态。你如何描述这个具体的系列当中的暴力?

杨少斌: 实际上我是希望在作品中的暴力越来越隐蔽,不是很直接的给人一个暴力场面,我希望观众能有一定的联想。比如说煤矿这个作品,实际上它不亚于红色作品的观念,另外也更现实更有覆盖性,比如说政府,资源和环境问题,人类的生存问题,它都体现在煤矿这个作品中。它的残酷性,和红色的作品比较煤矿作品更具有社会性。我一直是对人的这种生存处境比较关心,蓝屋这个展览也是人为了生存和自然、气候斗争的话题。在这里面有一点和以前的不一样,就是作品的政治性,它涉及到了很多国家领导人,包括第一世界,第二世界,第三世界的领导人都在场。这也是我最时髦的一个作品。

关于这个系列的作品还有一点,这次的画是很平,像电视荧幕一样平。不仅是颜色平,也看不到特别多的笔触。很像回到最初你画的照片,把绘画还原为照片,模糊了摄影和绘画的边界。

杨少斌: 我为什么喜欢平,觉得平跟当代社会中的关系联系的很紧密,全球化的结果使世界的关系变的越来越紧密。地球似乎不在是一个球体,而是一个平面体。平对于我来说是个审美的趣味,在工作中蓝色不能让我激动,而让我变得平静,这一点让我觉得奇怪,色彩真的是让人从心里到行为产生影响。包括画画方法我也一直在寻找,每一个展览用的画法都不一样。比如说红色作品的画法用在那个画上是对的,如果说这个蓝色作品用红色的画法画是不对的。每个作品应有一个准确的方法来表现它,蓝屋的作品在方法和笔触上显得安静。因为这个题材跟自然界有密切的关系,是奇妙而较神秘的,所以在表现方法上必须要准确的形成一个整体感受,不强调某单件作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