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社区

名家风采

艾未未



 
        艾未未,当代艺术家,著名诗人艾青之子。1957年8月28日生于中国北京,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1981年留学美国纽约 parsonsSchoolofDesign,ArtStudentleague,1994-1999年主编出版前卫艺术刊物“黑皮书”(1994)、白皮书(1995)、灰皮书(1999),1998-1999年“中国艺术文件库”艺术总监,2008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项目设计方案中标者——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设计公司的中方项目顾问。 曾在美国、日本、瑞典、德国、韩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威尼斯等多个国家举办个人艺术展。主要设计作品有北京SOHO现代城景观、北京“长城脚下的公社”景观、浙江金华艾青文化公园、浙江金华金东义乌江大坝、江苏安特汽车厂、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古陶博物馆、广东东莞松山湖文化营展览馆等。
 
 


 
 

 
展览

1979年第一届《星星画展》,中国北京
1980年第二届《星星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1982年个展,旧金山亚洲基金会画廊,美国。
1986年《七个中国艺术家》VorpalGallery,美国
《中国新表现》纽约市市立画廊,美国。
《中国前卫艺术》VassarCollegcGallery
AlbanyUniversityArtGallery,美国。
1987年《TheStaratHarvard》FairbankCenter,HarvardUniversity,美国。
1988年个展《旧鞋·性安全》,美国纽约。
1989年《TheStar:TenYear》HanartGallery,香港,台北,巴黎。
1990年国际版画展,HanartGallery,台北。
1994年《中国艺术展》东京画廊,日本。
《中国当代艺术展》哥德堡艺术博物馆,瑞典。
1995年《Configura2》,德国
1996年《彼得·路德维希收藏展》,德国。
1997年《交点》中、日、韩现代艺术展,韩国
1999年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意大利
2000年《伊西双年展》,法国
1999年《创新》,北京艺术文件仓库,中国
《观念和抽象》,北京艺术文件仓库,中国
1999年柯隆艺术节,德国
2000年《不合作方式》,中国上海
2001年《土木.中国年轻的建筑》,德国
2002年《中国传统到现代》路德维希收藏馆,德国
《当代艺术三年展》,广东美术馆
2004年个人展,波尔尼美术馆,瑞士
个人展,根特文化中心,比利时
《赫尔佐格和德默龙250》巴塞尔,瑞士
个人展,罗伯特米勒画廊,纽约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意大利
2005年《麻将》中国当代艺术,瑞士
2006年悉尼双年展,澳大利亚
亚太艺术三年展昆士兰,澳大利亚
上海MOCA双年展,上海
釜山双年展,韩国
碎片, 麦勒画廊, 中国北京
2007 年莫斯科双年展,俄罗斯
水晶灯利物浦英国,英格兰
卡塞尔,德国
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建筑
 
1999年艾未未工作室,北京(建成)
2000年艺术文件仓库,北京(建成)
SOHO现代城景观设计,北京(建成)
SOHO现代城艺术馆策划,北京(建成)
2001年长城脚下的公社景观设计,北京(建成)
甲55酒吧,北京(建成)
2002年上海视觉艺术大学(方案)
艾青文化公园,浙江(建成)
金华金东义乌江大坝,浙江(建成)
江苏安特汽车厂,江苏(建成)
国家体育场方案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顾问,北京(建成)
金东新区商业文化中心赫尔佐格.德梅隆建筑事务所顾问(方案)
广东东莞松山湖文化营展览馆(方案)
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16#建筑——六间,南京(在建)
哑巴空间设计,北京(建成)
去哪餐厅,北京(建成)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小型公共建筑展策划及公园景观设计(建成)
金华建筑艺术公园古陶博物馆(建成)
运河岸上的院子九个盒子,北京(建成)
上河别墅G12建筑,北京(在建)
泰禾地产招商局办公室设计,北京(建成)
泰禾地产别墅样板间设计,北京(建成)
四川九寨沟边边街,四川(建成)
丽江雪山水城树宅,云南(在建)
高尔夫俱乐部,云南(方案)
草场地北院改造,北京(建成)
草场地北院二期,北京(建成)
海口别墅,海南(方案)
黄山登山者纪念碑,安徽(方案)
2006年江南会所,杭州(方案)
摄影棚,北京(在建)
昆明艺术家别墅,昆明(在建)
上院室内设计,北京(方案)


 







 
艾未未的童话

 
     日前,艾未未的《童话》已经成为了卡塞尔文献展风头最健的“作品”。他招募了1001个中国人空降德国小城卡塞尔。他们到卡塞尔看展览,同时他们也是作品本身。这些人散落在小城镇的各个角落,活泼地移动,这就引起了无数德国人的好奇心。许多中国人在街上,就会有人友好地问:请问你是“1001”中的一个吗?一些“作品”由于贪玩而迷了路,当地的德国人非常友好地把“作品”带回了展馆。几天前,德国总统也和艺术家艾未未共进午餐。
  在卡塞尔古德达施大街223号《童话》驻地,大胡子艾未未被成群的外国记者包围,他的英文水平还很够用;一个在临时宿舍的姑娘刚要起床,几个记者扑上来,镁光灯把她摁回了被窝;一名中年男人在醒来时吓了一大跳,因为离他几公分的床上,赫然躺着几个金发碧眼的德国男女——原来是好奇的人进来体验“中国”的群体色彩。穿着旗袍的年轻女性得到了100%的回头率。
  部分“作品”深入生活,有的在赌场玩了一把,有的人学习流浪汉在街上蹲了一会,路人给了他2欧元。一个离婚失业的中年德国男人在驻地徘徊,希望能找几个中国朋友晚上喝一盅。而北京的某些作家,甚至把北京的生活一样不落地搬到了卡塞尔。
  酒是卡塞尔的酒,姑娘却还是那个姑娘。开幕式的晚上,一支摇滚乐队演出完毕,而有人竟然听到了一些外国人在喊:Wei-wei,Wei-wei……
  卡塞尔那天下着小雨,艾未未和一群中国人坐电车。透过玻璃看外面,这个欧洲小城特别安静,干净。这个格林童话的故乡,中国人的突然到来并没有带给它太多的惊扰,似乎一切像呼吸一样自然。
  “唐朝”前吉他手老五在厨房洗碗,其技术不差于他曾经叱咤风云的吉他。歌手老狼久不露面,竟然也在帮厨。他竟然也非常腼腆。离开的那天晚上,所有人哄着要他唱歌,他推却不过,于是金属摇滚乐队的主音吉他,和校园民谣歌手组成了奇妙的组合,卡塞尔之夜,掌声与笑声连连。这是里面浪漫的一笔。
  “童话”在观念上颠覆了传统的“作品”概念。它如此具体,由人构成,这些人来自中国,他们身份,状态如何?为什么要来?怎么来?机票如何解决?来了住哪里?资金来源是什么?他们的护照、签证,交流或者说沟通怎么办?
  童话的项目耗资很大,它的组织工作涉及到政府外交的很多环节,涉及到了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因此一下子成为欧洲许多媒体的报道对象。
  “我已经多年不参加文化讨论,不关心别人怎么看我,在这一点上我是挺目中无人的。”
  艾未未对于外界,毫无疑问是一个异数,他擅长解构,对峙,“大放厥词”,许多人往往被他的“惊人之语”噎住,又被他的好玩逗得哈哈大笑。
  他大部分时间是呆在驻地,亲力亲为,照顾那些他带来的人们,非常细致。另外还有人亲眼目睹了“艾老师”把驻地的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


我没兴趣了解西方人期待什么

  人物周刊:媒体公布这个作品动用了大量的金钱,有310万欧元的资金投入,如何解决资金收回的问题?

  艾未未:首先不是巨大的金钱,中国发洪水20个亿瞬间就消失了。我的资金来源是两个瑞士的私人基金会。我只是向我的画廊谈到作品的费用,我的画廊本身非常认同我的作品,认为是非常好的想法。一个星期左右他们就告诉我说资金已经不成问题了,两个基金会都同意做这个事情。在此之后我就没考虑这个问题,我不可能要求更好的方式了。进行到一定时候我签了一个合约,是德文版的,到现在我也没看,因为我知道对我没有太大的限制。

  人物周刊:《童话》是大规模的行动,组成部分除了这1001个人,还有什么?

  艾未未:最开始做了一个纪录片,国内国外参与的记录片导演有将近20个人,所拍摄的内容有《童话》中的1/3或者1/4比较有特征的人群的工作、生活等在中国的日常经验,也包括在参与《童话》的过程中所做出的精神上物质上的努力,包括教育、家庭状态,也包括一些区域或者群体的生活方式,拍摄内容已经超过1000个小时了。

  人物周刊:到了卡塞尔后,正如你所说,参与《童话》的人没有任何的集体活动,也没有任何的要求,所有人都觉得这个事情很奇怪,很多人包括西方的媒体都很好奇有没有要求参与者表演什么。

  艾未未:我没有兴趣了解西方人期待的事物是什么样的。也有人请我向他们解说这个作品,我觉得这种传达已经很吃力了,我自己解释自己的作品都是很支离破碎的,几乎没有办法解释。

  人物周刊:许多中国人走在大街上,因为是《童话》作品的一部分,就会引起外国人格外的关注。

  艾未未:我发现这可能是《童话》得到这么大认同的原因之一,并不要求把生活艺术化,而是把艺术生活化和常态化,这是对艺术本身的一种讨论,对我有很大的意义,我也终于能有这次机会能这样做。虽然我没有刻意接触他们,但还是至少遇到100个外国人与我谈他们的感受。我觉得给我最大的印象是这个作品简单到让任何人都能够理解,老人、年轻人,普通市民,比如一个卖冰激凌的人,说很喜欢这个作品。但我并不想听他们说更多,因为“喜欢”这一信息已经很重要,至于他们的“喜欢”里是不是带有某种学术性,这个对我没有意义。


我最喜欢的是不确定性

  人物周刊
:目前这个项目已经达到了你的目的吗?

  艾未未:我没有目的,只是想把这个项目完整地做完,在这之中不具有任何目的。我想,最后会成为一种传说,一个疯子带领着1001个中国人(到德国),哈哈。

  人物周刊:在这个过程里是不是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感和不确定性?

  艾未未:是的,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不确定性,发展过程的不可控制性和不明确性,我经常会听到疑问,说这些人如果不肯回来怎么办?外国记者也会有这样的问题,比如“你认为多少人会回去?”

  人物周刊:你对中国的现状和特征有怎样的判断?

  艾未未:我没有判断,我不是社会学家。

  人物周刊:你的作品想要表达的政治立场是怎样的呢?

  艾未未:我的政治立场,如果有的话,是个人化的,反权威的,反对由于某种利益而形成的共同的价值标准。世界上的共同价值标准往往都是在某种利益的基础上构建的,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文化的,大多数情况下是简陋而没有说服力的。

  人物周刊:正是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这样一个节骨眼上这个作品才会出现,才会引起那么大的震动,我特别想知道你对这个背景的判断是怎样的?

  艾未未:我的判断是我们处在完全不同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将葬送所有过去的体制、权威、话语中心和由此产生的一整套体系。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有数字化有互联网有新的传播方式有全球化的经济格局,在这个时代个人和权力、个人与体系的关系将会或者已经在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同样,作为人类意识和情感的表达的所谓艺术,也面临新的表现方式,去抒发某种类型的情感。

  人物周刊:你本人读过格林童话吗?

  艾未未:我没读过格林童话,小时候我只知道愚公移山。

  人物周刊:你做这个作品给外界的印象是你的个人意志特别强悍。

  艾未未:我知道,别人可以用他们的方式去评价,这对我不重要。


后记:坍塌

  除却《童话》,艾未未的另一件作品装置作品Template也同时在卡塞尔展出。那是一个由传统建筑拆下的,从各地搜罗而来的旧门窗搭建的、高约7.2米的装置作品,每个截面呈现一个抽象的塔状剪影。那些旧的民居已经荡然无存,而这些门窗犹如木质的尸骸,飘洋过海来到欧洲,搭建起一座虚幻的塔。
  卡塞尔的天气变幻莫测。忽如一日,狂风乱作,暴雨倾盆,Template处于室外,轰然倒塌。此之前,五名中国工人为建起该装置,苦干了将近半月。看到它的坍塌,其中一名工人哭了。
        此时有人看见艾未未拿着一个蛋筒冰激凌,施施然走了过来。欧洲各大电台报道:“凯旋门倒了,艺术家却笑了。”
  当问艾未未感想如何之时,艾未未感叹,“真是太神秘了。”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吴虹飞    特约撰稿/付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