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社区

艺术专题



与时间一同奔跑——探索中国美术史中马的形象塑造与变迁
岭南艺术网专稿  日期:2013.8.15

导语:
 
    马善奔又能负重,性亦温良可驯,故为人类所豢养而作为生产及交通工具,且又运用于战阵中。马不但是农民、商人之助手,也是贵族地位之象征,更是将士出生入死的忠诚伙伴。历史上,保乡卫国、开疆辟土,都需兵强马壮以奏功。因此历代帝王名将常有特别珍爱良马者,名马遂与帝王名将共垂不朽。如:周穆王八骏、秦始皇七名马、项羽乌骓、关云长赤兔马、唐太宗六骏等。马与人的关系异常密切,因此在文学与美术上亦常作为取材的对象,或歌咏、或描绘、或塑造。画马艺术因而有辉煌的成就。

——摘自《历代“画马名品”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
 

 
 

《调良图》赵孟頫  元

 
       自古以来,关于马的美术作品,以汉、唐最为兴盛。汉武帝时曾积极向西北开拓,求取乌孙良驹、大宛汗血马,因此汉马造型中,除体型矮壮的蒙古马之外,尚有躯体圆硕、颈长腿细的新品种。在动态上多作奔驰或阔步之状,显现怒目张口、奋首鼓尾之神情,极雄强威武之致。汉代遗下不少关于马的画象石、画象砖、铜塑、石雕等作品,惟画马仅少量几堵壁画可供参考。

  唐代与西域、天竺、波斯地区的交通日益频繁,基于军事及通商之需,官民都重视马匹的养育。在唐高宗时官方牧马之数已逾七十万,好马之风气由皇室、贵族、官兵普及至民间。当时不仅男子善骑,女子亦不让须眉,故女骑在美术作品中,亦常可见到。唐代关于马的美术品多属陶器、石雕和绘画,此时的绘画已发展至相当繁盛的阶段,除道释人物画之外,山水、花鸟、走兽画亦已兴起,因此画马极受重视,曹霸、陈闳、韩干、韦偃是唐代画马四大名家。在唐以前的画马多为人马、名马、狩猎、出行、车马等题材,马附属于人物画之范围。至唐朝则渐偏重于马本身的描绘,如:调习、散牧、浴马、舞马、羸马等画题,已将画马提升至主题的地位。马既常为主题,在描写方面需较以往详尽深入。故描绘之程度愈为精深,渐脱去简拙的表达方式。由于当时贵族好华丽之习尚,马多肥壮,不但饰以金银锦缎的缨辔鞍鞯,并调教以优雅的步伐,甚至教以舞蹈,故唐马特饶雄壮华贵优美之风韵。

  宋.郭若虚云:“近仿古多不及,而过亦有之。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唐以后,画马不再有以往的盛况,但在艺术上,仍有几项值得重视的发展。


  (一)、游牧民族的生活:唐与边塞各族及外国的交通相当频繁,因此描绘边疆民族外邦人士的作品已渐流行。五代十国时期的李赞华、胡(瓖),原籍契丹,故熟谙游牧民族的马背生活,常以逐草放牧,驰骋弋猎为题,所以也是画马的相关作品。李、胡之作,用笔精谨,描绘细致与唐人的壮丽风格异趣。
  南宋的李唐、陈居中也画过游牧民族的人马题材,如《文姬归汉图》,画中人马什物相当详实,皆有所本。但宋代之后,这类画题遂告衰落。

  (二)、文人画马:北宋文人如:苏轼、黄庭坚、李公麟、米芾等人亦活跃于画坛,酝酿了文人画潮的兴起。李公麟善人物画,亦擅画马,他创立一种独特的表现方式-白描法,以水墨钩描线条为主,有时略加渲淡,富有清逸雅淡之韵味。元.赵孟頫深受李公麟的影响,也有白描画马之作,但他也复兴唐人画风,故作品具有多种面貌。
  李、赵之后,虽没有再出现巨匠名家,但有些文人画家因点景的需要,或藉马宣叙情怀,也留下了一些与画马相关的佳作。如:明.丁云鹏《白马驮经图》、清.钱澧《画马》、民国溥儒《鞍马图》等,都是清奇雅逸的作品。

    (三)、融合中西的画法:清代来华的传教士中,有数人擅长绘画,以擅画犬、马的郎世宁,最负盛名。他将西洋绘画光影法、穠丽敷色法以及透视观念融入中国绘画之中,形成一种新画风,对清宫内的部分供奉画家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至民国时期,东西文化的交流更为发达,曾留学法国的徐悲鸿,画马时将传统粗笔写意的画法,与西洋素描影响下处理形像的观念结合在一起,又产生了别具新意的作品。
  历史上种种的新发展,都为画马艺术增添了多采多姿的变化。
 
                                                               ——摘自《历代“画马名品”图录》(台北故宫博物院)

 
 
五代·   李赞华     赵嵒                                                                                                  
 

《东丹王出行图》 李赞华  五代·南唐  绢本设色 纵27.8厘米 横125.1厘米 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李赞华(899-936)〔五代·南唐〕本名耶律培,小字图欲,契丹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图画见闻志》谓名突欲,号人皇王。926年契丹人灭渤海国,其被册封为东丹王,统领渤海国旧地。阿保机死后,次子耶律德光继位,耶律培受到监视,其恐遇不测,长兴二年(931)投奔后唐。后唐明宗赐姓李,更名赞华。曾官怀化节度使,瑞州、慎州观察使等。所写贵人酋长胡服骑射,皆称珍华。评者谓其“马尚丰肥,笔乏壮气”。

     《五代名画补遗》则谓其“画马骨法劲快,不良不驽,自得穷荒步骤之态”。元代朱德润题其《射鹿图》云:“笔法圆细,人马劲健,真有盛唐风韵。”《宣和画谱》著录御府所藏其《双骑图》《猎骑图》《射骑图》等15件。此外,李通音律,精医药,工辽汉文章,促进了契丹和汉文化融合。辽东丹王李赞华自投后唐明宗后,长期居住中原,其画风对后世影响很大。从文献著录来看,此卷是李赞华所画的一幅人物画精品。

      人物形象似胡人,各具姿态,衣冠、服饰、佩带亦各有不同;马匹矫健、丰肥;东丹王神情忧郁,若有所思,正合其弃辽投唐后的处境。


《调马图》赵嵒 五代后梁
    
        赵嵒,字秋巘,陈州(今河南淮阳)人,生卒年不详。太祖朱晃朝(907-912)驸马都尉。末帝朱瑱朝(913-923)为户部尚书租庸使,与张汉杰、汉伦等居中用事。善绘事,精鉴赏,富收藏。唐末乱世,不惜重金收集名画五千余幅。为人谦和,礼优画士,有“赵家画选场”之称。平时纵览收藏名画,耳濡目染画艺日进,所画人马格韵超绝,非寻常画工所及,为世称道。据史载,后梁亡,赵严走许州依附温韬,被温韬杀害,斩其首献后唐庄宗李存勗。

        画面作一马夫牵马待行状。马夫头戴卷檐带帜虚帽,身穿圆领窄袖胡服,深目高鼻, 西域人形象。所牵之马,白地黑花,高颈昂首,体态纵恣,系大宛名种。虽然由于年深月久,画面绢色暗敝破损,但依然可以看到它当年的艳丽典雅的色彩。人物肤色用淡赭及土朱染成:白色窄袖胡服左袒处,露出青紫专花裹衫。束腰护裆系石绿作地色,上有简化的如意纹样;项饰亦用石绿敷染,或都代表一种类乎金属物质的装饰。在护裆上覆以黑色护裆上覆以黑色羽披,帽顶贯珠用淡朱染成,马颈项,肩背及腿部黑色,腹部及踝留白。在腹部白在上晕以黑花,三,四点簇聚缀成图案,自然生动。全图轮廓用淡墨线描,跨线略加染晕,其运笔若铁线,劲练而微有波磔。



宋 金 辽 · 李公麟 龚开 赵霖                                                                                         

 

《五马图卷》(局部) 李公麟 北宋






《五马图卷》(局部) 李公麟 北宋

 
  李公麟,字伯时,舒城人,晚年隐居龙眠山,因号龙眠居士。博学工诗,尤善山水人马。他作画除以绢素临摹古画外,多于澄心堂纸上作画,且只以墨线勾勒,不施色彩,将六朝以来作为白描粉本的技术发展成为“白画”这一具有文人气质的独立样式。
 
  《五马图卷》画西域进贡名马。五马神采骏发,圉夫状貌各异,笔法苍劲,颇为传神。《临韦偃放牧图卷》画马一千二百匹。构图张弛有度,形象刻画入微,笔法流畅,虽临唐画,实有自家面目。
  
 
《临韦偃牧放图》(局部) 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局部) 李公麟

《廋马图》龚开 南宋

 
   龚开(1222~1304)南宋末诗人、画家。字圣予,一作圣与,号翠岩,因家近黾山,又号龟城叟,人称髯龚、老髯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景定年间,曾在两淮制置司李庭芝幕府任职,南宋灭亡后隐居不仕,以遗老身份往来于杭州、平江等地。精于经术,善书工画,尤擅人物、山水,著有《龟城叟》辑本。

 


《昭陵六骏图》(局部) 赵霖 金
 
   赵霖,雒阳(今河南洛阳)人,生卒年不详,供职于金世宗时期(1162―1189),善画人马。
   
   《昭陵六骏图》从摹画唐太宗昭陵石刻而来。六马形象有的巍然屹立,有的延膊缓步,有的奋蹄疾驰,都画得凝重有力,颇具石刻风味。笔致劲健,肤色淳厚,使人追想唐人画马的雄壮风格和六马骋驰战场的雄姿。
 
《二骏图》 杨微  金  
 
    杨微,金代画家,有《二骏图》卷传世,描绘女真族人驯马手套马之惊心动魄场面。画中一奚官裘皮秋装乘骑奔驰,两匹正在奔腾的淡赭墨色马肥壮野逸,造型准确,神态生动,大有追风抹电之势,令人惊奋。该画用笔严谨工整,沉着豪放,线条遒劲,勾勒灵活,运笔流畅,人物和马之神态表情刻画细腻,栩栩如生,真实地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狩猎生活之特点和勇悍、粗犷之个性。明代黄旸题诗赞曰:“雄姿腾踏双飞黄,走如抹电风沙扬。权奈自是渥洼种,奔逐恍若神龙骧。前驹野性未易制,胡儿直把长缨系。且驱且挽力无穷,落日平沙浩无际。乃知调习良可驯,伯乐一顾价无伦。毛品虽为天厩亚,神骏能空冀北群。人间此马难重致,杨微妙笔传真意。……”图左自署款:“大定甲辰高唐杨微画”。从署款推定,此图作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1184)。拖尾有明初人应光雯、黄寿、黄旸三人七言诗题跋。

 
元 · 赵孟頫 任仁发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德芳之后。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人骑图》赵孟頫 元
 
《秋郊饮马图卷》(局部) 赵孟頫  元

    此卷画溪水一湾,清澈透明,梧桐垂柳,绿荫成趣,骏马数匹,马官九人。画中马的姿态各异,神态生动,有的立于水中,有的饮水吃草,有的昂首嘶鸣,有的卧立顾盼。马官们牵马临溪,或冲浴马身,或在岸边小憩。人物、鞍马分别施以不同色彩,丰富浓郁而又清丽,做到了色不掩笔。用笔精细,色调浓润,风格清新秀丽。是代表了赵孟頫人物鞍马画中的典型风貌,是幅形神兼备、妙逸并具、风格高雅的艺术精品。

    图分入池、洗浴、出池3个细节描绘了奚官浴马的情景。共绘9人14马,人皆唐装,马均丰肥圆厚,神情、姿态皆轻松自如。赵孟頫以文人意笔勾线,行笔偏工,设色法唐人的青绿和重彩,干笔皴擦出的线条富有情致,在古丽的色彩中透着逸趣。卷末有作者自识“子昂为和之作”。钤朱文“赵氏子昂”、“松雪斋”2印。本幅有清乾隆皇帝题。后纸有明王穉登、宋献跋,钤清高士奇、弘历等印28方。

 
《二马图》 任仁发  元
 
   任仁发(1254—1327),字子明,号月山道人,松江青龙镇(今上海市青浦县)人。元初著名水利家,擅画人物,尤长画马。此图画肥瘦不同的两匹马:其一为膘满肉肥的花斑马,曳缰昂首,神气十足;其二为瘦骨嶙峋的棕色马,垂首而立,疲惫不堪。作品以对比手法讽谕那些“苛肥一己而瘠万民”的贪官污吏,而赞颂那些“瘠一身而肥一国”的廉洁者。画面简洁,马的造型准确逼真,用笔劲健,设色清雅。
 

《神骏图》(局部) 任仁发  元
 

明 ·张穆                                                      
 

 

  张穆(1607—1863),字尔启,又字穆之,号铁桥、铁桥道人等,广东东莞人。张穆少年时倜傥任侠,善击剑,好骑射。曾想保卫边疆,却不为所用。甲申事变后,唐王朱聿键拥兵福州,年号隆武。他经曹学佺推荐,受命与张家玉到惠州、潮州募兵。隆武帝为清兵所杀后张穆还乡隐居。六十后移家东安,筑石鳞山房。他曾三次北上,少驻衡岳,遨足吴越。遭逢乱世,往来朋旧,皆一时节烈之士。张穆诗书画皆能,尤擅画马,画法继承宋元传统,笔法谨细,是明一代少有的画马名家。
 


 
  《七十龙媒图》,横卷,宽25.2厘米,长1068.5厘米,纸本水墨,现藏于广州艺术博物院。此画作于康熙十九年(1680),张穆七十四岁。款识曰:“辛酉腊月为公叔四兄作龙媒卷得七十。穆。”下方钤以“张穆私印”、“铁桥道人”二枚白文印。因年代关系,纸质呈浅黄色,画卷各处有不同程度的磨损迹象。该画是现存张穆画马的最晚作品,也是晚年力作。《七十龙媒图》画面从右至左展开,以中景露地不露天的构图,在高低不一的广阔平原上,描绘了初春时节疏林浅草间七十匹马在河边玩耍的情景。马匹嬉闹、奔跑、在河边饮水、低头觅食、在地下翻滚,梳理毛发……作品中马匹全用墨线勾勒,线条挺拔有力。坡石墨色稍浓,略有皴擦。树木繁多,疏落散布。其时正是寒末初春,树木或空留枯枝,或刚长出嫩叶,放眼望去,一马平川让人心旷神怡。整个作品主次分明、生动活泼,使人不知不觉陷于其中亲历其境,感受一份趣味盎然的春意。但如此美景,却略透丝丝寂寞,这些骏马远离世俗的烦嚣喧闹,轻松玩耍的时刻稍纵即逝,仿佛画家有许多难言之隐,欲说还休。

清 · 郎世宁                                                
 
《百骏图》(局部) 郎世宁  清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

    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尽管如此,洋画家郎世宁也必须遵守作画前绘制稿本,待皇帝批准后再“照样准画”的清宫绘画制度,目前保留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郎世宁《百骏图》稿本就说明了这一点。郎世宁还将欧洲的绘画技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使得清代的宫廷绘画带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现出不同于历代宫廷绘画的新颖画貌和独特风格。

 

《百骏图》(局部)

 
        1728年完成的长卷《百骏图》共绘有100匹骏马,姿势各异,或立、或奔、或跪、或卧,可谓曲尽骏马之态;画面的首尾各有牧者数人,控制着整个马群,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间的和谐关系。在表现手法上,郎世宁充分展现了欧洲明暗画法的特色,马匹的立体感十分强,用笔细腻,注重于动物皮毛质感的表现。他运用中国的毛笔、纸绢和色彩,却能以欧洲的绘画方法注重于表现马匹的解剖结构、体积感和皮毛的质感,使得笔下的马匹形象造型准确、比例恰当、凹凸立体,而不像中国古代画家采用延绵遒劲的线条来勾勒物象轮廓的方法。他是以细密的短线,按照素描的画法,来描绘马匹的外形、皮毛的皱褶和皮毛下凸起的血管、筋健。或者利用色泽的深浅,来表现马匹的凹凸肌肉,与传统中国绘画中的马匹形象迥然有别。
 

民国 · 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年),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奔马》 徐悲鸿  民国 
 
    1947年画的《奔马》,由于1941年8月10日即将发生的第二次长沙大会战,使客身异乡的徐悲鸿非常牵念,他用迎面而来仿佛来自天边的神骏为千里之外的祖国牵念期盼。

  作为徐悲鸿最著名的题材马,大概在30年代初,他就在画法上形成了一种勾泼程式,这是他最常用的画法之一。历代画马有工笔的,有兼工带写的,但少见这种随意勾泼。所以徐悲鸿画马,一方面是高度形似,一方面是笔墨酣畅奔放,充满了气势和力量。


 
《九方皋》 徐悲鸿  民国
  
   《九方皋》是徐悲鸿的中国画代表作之一,横长的构图有点像中国的长卷,但中国的长卷是随着景致而移动的,从这点看《九方皋》又不一样。同时又像西方主题性绘画那样把中心放在中间,中间是被马夫牵住没有被驯服的骏马,前腿还没有落地,好象刚刚跑过来一样,意态飞扬不同凡响,跟后面的三匹比较温顺的马形成鲜明对比。画法上可以说是兼工带写,环境处理上有焦点透视的特征,尤其是背景,九方皋的身高是被拉长的,这是中国画主要人物要高于次要人物的法则。这可以说是徐悲鸿中国画在空间处理上的一个显著特征,九方皋身高一被拉长,所有的人和马,好象都处在一个平面,这是他在空间处理上对于中国画改良的一个重要特征,我把这个特征概括为“暗含焦点透视的平面式构成”。这种小心翼翼的处理,是徐悲鸿中国画在形式改良中,在形式语言上的重要部分。颜色还是中国画颜料,方法上最主要是传统的平涂法,但是在黑马表现上有明显的显示体积感的光影表现,但并没有影响整体的中国风格,所以,有人把这个方法称之为“略含光影表现的固有色平涂”。


(部分图片与文字资料源于网络)



 
编辑:林若楠 邓国皇 巫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