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社区

艺术专题


7.25”艺术大火烧了啥?(下)
岭南艺术网      日期:2013.8.17
 
编者按:

    沈其斌(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策划的《当代艺术:中国进行时!》专场拍卖会,作品在运输过程中,部分被焚毁,当天日期是7月25日,因此,此事件被称为“7·25艺术大火”。这场莫名的大火引起了艺术圈内的种种猜测(比如,有人就此事件和之前他推出的“G8”关联起来,有人认为此事件是市场炒作等等,使得事件更加扑朔迷离。)关于此事的评论和思考,铺天盖地,观者要比较全面了解舆论和事情的前因后果,颇费功夫。我们通过整理发表的文章和言论,希望读者能够更方便了解此事。
    一、为什么烧?让读者了解事情的起因;
    二、烧成什么样子?让读者了解大火造成的后果;
    三、新闻媒体和业内人员对此事如何评价:是走火入魔还是大火了?
  四、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所以要听听当事人怎么说;
  五、此事与G8密切相关,所以简介下关于G8和跟它相关的一些事活评论;
  最后,是关于这场大火意义的思考:能不能烧出一些进步?
 

六、能烧出一些进步吗?
 
    艺术大火,不管真假,让大家思考、普及关于艺术保险和艺术明星的问题。这样的思考是否能推进中国艺术的进步,那得事情过后再看,我们就把这些思考推荐给读者朋友,希望可以有一些启发。


“725艺术大火” 帮你上堂法律课                                                                                           

    搜狐艺术就7·25艺术大火引起的艺术品保险等法律问题,采访了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律师。

受灾画作未投保 按受损程度赔偿

  搜狐艺术:在艺术品保险问题上,一般出现这样的情况责任是由哪些人承担?比如这次拍卖的策展人沈其斌,拍卖公司以及物流公司各应负多少责任?由于拍卖公司也是本次案件的利益受损方,负的责任会不会相应较少?

  律师赵晓萌(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投保艺术品综合保险的情况下,出现此种情况,则应按照保险条款的相关约定,由保险公司在保险责任范围内进行理赔;在保险公司理赔后,不足以弥补损失的部分,应当按照相关责任人的过错及整个拍卖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合作协议约定进行责任的划分及承担。
  由于本次事故涉及到各方主体的法律关系均不同,首先要确定侵权主体或者违约主体。不论是侵权法律关系还是合同法律关系,都会有一个必然会产生争议的问题——起火原因,起火与某个法律主体的过错是否有因果关系;其次分析法律关系,是物流合同关系、委托拍卖合同关系,还是别有别的合同行为;最后,根据双方合同约定、合同法及有关司法解释来处理。

  搜狐艺术:据悉,该火灾发生时这些画作均未投保,在不投保的情况下这样的后果该由谁承担?

  律师张鑫蕊:单纯的从损害赔偿的层面上讲,在受灾画作未投保的情况下,损害后果的承担要根据最终火灾的发生原因,受损的程度及致害方过错的程度来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搜狐艺术:那如果画作投保,最后理赔的金额是按照画作的估价还是其他综合标准?

  律师赵晓萌:目前来看,保险公司的理赔金额为购买艺术品保险的保额,根据国内几家艺术品保险公司来看,保额一般根据艺术品的市场价格来确定具体保额,如大型拍卖行的拍卖纪录及大型画廊的成交纪录,还有些是将作品拿到国际知名拍卖行进行鉴定来确定最终的保额,根据保额进行赔付。
  如果作品并未完全毁损可以修复的情况下,按照先修复原则进行修复,再对贬值部分进行赔偿。

艺术品保险险种:货运险、财产险、 第三者责任险。

  搜狐艺术:国内目前艺术品保险很不成熟,承接艺术类保险项目的公司少之又少,那在国内,都有哪些保险公司有针对艺术品保险的门类?具体的保险门类针对艺术品损坏的方式和程度的不同在投保金额上有哪些差别?

  律师赵晓萌:目前,我们国内的艺术品保险确实还不够完善,据我所知有几家国内保险公司比如人保、太平洋、平安、安邦、华泰、中国信保等保险公司已开设艺术品保险业务,但是这些保险公司一般仅针对国家类博物馆、大型艺术品展览、画廊、美术馆或拍卖公司的投保,不接受个人委托承保。前两年进入我国市场的安盛保险公司是专业做艺术品的保险公司,最近在我国艺术品保险市场非常活跃,且此保险公司也接受个人的委托对艺术品进行承保。
  一般来说,如果就大型展览中的艺术品全部进行投保的话,目前国内的艺术品保险公司很难单独由一个公司进行承保,就产生了由几家保险公司共保的情况。如2010年世博会就是由五家保险公司进行共保。具体的险种也是由2010年几家试点的保险公司确定的11个险种后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完善,具体的差别由于险种不同及保险公司的不同,所以都各不相同。基本上各保险公司,均采用根据险种及艺术品的评估鉴定结果来确定最终的保额。

  搜狐艺术:从法律角度看,损毁的艺术品是否还可以继续上拍?

  律师赵晓萌:据了解,毁损的艺术品在本案件中应该是未上拍,并且策展人保留着这些作品以应对理赔环节。就拍卖而言,法律并没有禁止毁损艺术品上拍,拍前需由拍卖公司进行充分的展示、公告及说明毁损的情况,在符合法定程序的前提下是可以进行拍卖的。

  搜狐艺术:目前国内拥有艺术品保险险种都有哪些?像一般的火灾,水灾之外,还有哪些情况会保?国内和国外的险种有哪些区别?

  律师张鑫蕊:国内艺术品保险的险种一般为艺术品综合保险比较常见,其包括了艺术品的财产损失保险和艺术品运输保险两大类。以人保为例,人保财险艺术品保险有以下几种险种可以分散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责任风险及其他风险。
  一、 货运险:承保艺术品在运输途中所遇到的雷电、冰雹、暴风雨、洪水、岩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运输工具发生意外,抢劫、包装破裂、装卸疏忽造成艺术品破碎、损坏等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二、 财产险:承保艺术品在固定场所期间因遇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盗窃等发生的损失。
  三、 第三者责任险:承保投保人在收藏、展览、运输、装卸艺术品等活动中,由于疏忽、过失或意外等行为对他人(第三者)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害,依法应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
  从险种来说跟国外的艺术品保险区别并不是特别的大,真正的区别是国外的艺术品保险制度更为完善,从准备投保开始就会有专业的机构来进行代理(艺术品经纪公司等),然后保险公司进行书面评估到实物评估(或聘请艺术行业顾问)再到现场环境评估等一系列程序均有专业的机构及程序严格把控。成功投保后,保险公司还会根据艺术品的类别派出工作人员对每件艺术品以局部细节、证书及印鉴拍照留档,整个投保流程分工明确、有条不紊,投保人要做的可能仅仅就是填个表格。

国内艺术品类保险不完善 套用财产类保险条款

  搜狐艺术:艺术品投保和理赔的流程是怎样进行的?

  律师张鑫蕊:从投保流程来看,艺术品承保与普通的财险承保流程大体一致。首先投保人选择保险公司,可自行与之联系,也可以委托一个自己信任的代理机构,之后如实填写申保单中的内容;保险公司接到保险申请后,进行价值评估,查阅申请表以及艺术作品的相关书面信息,并到现场查看保品,检验储藏的条件,如防火、防水、防盗等多项要求,之后便进入了谈判定价过程。
  现在国内的大部分保险公司还没有将艺术品类保险与财产类保险从根本上区分开,基本是套用财产类保险的条款和理赔。

  搜狐艺术:艺术品保险中是否首先有修复原则?是否会考虑先进行修复?

  律师赵晓萌:因为艺术品是特殊物品,不同于一般的流通商品。所以如果被投保的艺术品损坏,保险公司会进行检查,如果可以修复的,一定会要求先进行修复,但如果全损,那就会按照保单确定的保额进行赔付。
    艺术品出现损坏大部分可以修复,一个受损的几百万美元的保险标的,经过修复师的精心修复后,可能只需要赔付十几万美元,这就是艺术品修复的力量。但修复以后还是会有部分折价贬值的,保险赔付的就是修复费用加价值降低的那部分费用,也就是投保标的恢复到受损前的状态所需要支付的费用。

  搜狐艺术:对艺术品投保的费率都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各保险公司之间又有哪些区别?

  律师赵晓萌:艺术品的保险费率很难界定。风险系数越大,保险公司在承保理赔过程中所需支付的费用就越多。国际上艺术品保险费率在1%左右。他们有完善的鉴定估值体系和信用机制,保险公司几乎对所有艺术作品做100%的保险。国内还做不到,已有的短期的艺术品运输险的保险费率很低,一般是千分之几,承保期在几天至几个月之间。最终保费则是根据险种、市场价格、保险覆盖时间和所承受的风险程度综合考虑,依据成本而计算所得。

借鉴经验:艺术品价值评估体系待建立

  搜狐艺术:国外艺术品保险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律师赵晓萌:要想完善我们国家的艺术品保险市场,目前来看必须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一、建立专业艺术品鉴定机构
  第三方专家组成的鉴定机构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专门负责艺术品鉴定工作。保险公司的承保选择是第二道防线,聘请或成立专业的艺术品鉴定组织,对艺术品进行鉴定,从而决定是否承保。在欧美国家,在艺术品真伪判定方面,保险单的效用仅次于鉴定证书(效力非常高)。而我国目前为止还没有此类鉴定机构;
  二、艺术品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
  在国外,已有60多年历史的艺术品投资经纪人制度较好地解决了估值问题,该制度主要涉及艺术品代理公司、艺术品投资经纪人、艺术品投资人和艺术家四方主体。而国内缺乏专业的评估机构,难以对艺术品进行一个准确客观的估价,即艺术品保险的推行缺乏相关辅助资源。
  三、建立专业防损、防灾服务
  在国外,保险公司将防灾、防损与承保、理赔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占全球1/3市场的法国金盛艺术品保险公司(AXAART)有专业减灾防损方面的工程师,他们会定期去客户家中或存放仓库进行指导、检查,对客户存放的艺术品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如果艺术品遭受损失,保险公司能够根据事故类型指导现场处理,快速施救,避免二次受损。
  四、建立艺术品保险市场的产业链
  在艺术品保险市场发展得很成熟的西方国家或地区,都有着非常完整的产业链,从艺术品估值到拍卖、运输、储藏、保养、维修和修缮,每个环节都由专业的商业公司完成,保险公司需要做的工作很简单。
  五、艺术品修复领域人才空缺
  国外专业的艺术品修复专家会将艺术品出险后客户的损失以及保险公司的理赔费用降到最低。而国内的艺术品修复师严重稀缺,专业的艺术品修复师傅都属于博物馆的人员,极少对外服务,那么,保险公司仍需从拍卖行、大型艺廊、古董店等机构寻找人才。


内地艺术品保险前路漫漫(节选)                                                   
                                        
  7月26日凌晨,知名策展人沈其斌实名认证微博发布消息:由其策划的《当代艺术:中国进行时!》专场拍卖在运输途中遭遇大火,大部分作品烧毁。由于在运输中没有买保险(放心保),赔偿由拍卖行和物流公司共同承担。艺术品保险一直困扰艺术品行业,因为艺术品难估值、保费价格高等问题使得国内该业务一直举步艰难。

  >>探访
  保险公司很少接私人业务

  涉及到拍卖公司理赔的最早案例是在2004年,中国人保宣武公司承保的北京翰海“2004年迎春拍卖会”上,游客在参观时不小心碰到玻璃展柜,将展品“六棱瓶”撞碎。展品估价120万元,赔偿120万元,追偿20万元。
  2010年年底,保监会与文化部联合发布《关于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确定了3家试点公司及第一批11个试点险种,其中就包括艺术品综合保险。2011年7月,人保财险推出国内第一款艺术品专属保险产品“艺术品综合保险”,并成功签署国内艺术品综合保险第一单,而平安、华泰等国内保险公司也纷纷推出自己的艺术品保险产品,但基本不接收私人保单。
  上海骏诚保险经纪公司总经理吴文凯表示,国内保险公司中大部分没有艺术品专属的作品,基本引用财产险。
  平安是进行艺术品保险试点的公司之一,目前接受运输和馆藏保险。平安工作人员介绍,馆藏的保险多数是按照财产险进行承保的,而运输险是财产险和运输险的双重保险。运输中的保险,如果是贵重物品,需要由保险公司指定的物流单位进行运输,如果投保人提供的运输公司符合保险公司要求的资质,也可以用投保人提供的物流公司运输。馆藏包括博物馆的陈列,还有拍卖的预展、展览展示等,需要向保险公司提供场地平面图,场地流量,参观人数和场地安保等信息,保险公司审验后才能承保。
  “个人藏品因为一般是有机构进行托管,所以投保的很少。而很多人因为侥幸心理而不投保,因为越高级的艺术品投保条件越高。”平安工作人员说。
  在投保的人群方面,现在机构、会所、博物馆、拍卖行投保的比较多,但是小型的展览考虑到成本因素投保的比较少。在记者的探访中,很多私人美术馆都没有买过保险;对于小型展览,一般只买运输险,不会买展览期间的保险;艺术家基本没有为放在工作室或家里的作品投保的。
  
  >>专家观点
  最好保险后再找物流

  快递物流咨询网首席顾问徐勇
  我国有个误区,有时候保险费会贵于艺术品,但是贵重物品一定要买保险。
  在运输中的航空保险我们都适用于蒙特利尔公约,国外的保险公司发展比较成熟,所以更加正规。国外的保险承保的艺术品来我们这里展出,对车型是有要求的,比如一定要新车,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材料一定要防火、防湿、防潮,同时要有防火泡沫,要有人员押运,要在摄像头的监控下运输,同时要有车量GPS定位等。但是,目前很多国内的保险公司都是粗放型管理,运输中意外考虑比较少。其实买保险的意义不在于丢了赔多少钱,而是把意外风险降低到最小。
  艺术品保险中一个重要问题是估值,这部分应该由专家来评估。有些不规范的保险公司让投保人自己估,但是一旦出事,就要求补办各种手续,包括提供交易发票等,不然就不赔偿,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种暗箱操作行为。
  在国外都是投保人委托保险公司寻找运输公司,找他们认可的运输商,然后可直接赔偿。建议艺术品运输中最好先找保险公司,合同中标明保险公司认同的价值,同时要提供价值鉴定证书。
  
  >>他山之石
  相比较而言,外国保险公司敢于对艺术作品做100%的保险,是因为西方有一套完善的鉴定和定价体系。

  公开资料显示,欧美等西方国家艺术品保险非常成熟,参加艺术品展出、拍卖或者私人收藏的艺术品都可投保。相关统计显示,欧美国家每100美元的艺术品交易,保险公司就能从中获得1美元的保费收入。巨大的市场交易量和保费规模,催生了法国安盛、德国安联等专门从事艺术品保险的保险公司。
  欧美国家保险公司接受艺术品保险业务的一般流程是:接到保险申请后保险公司会聘请独立的艺术行业顾问进行价值评估,查阅申请表以及艺术作品的“身份证”和专业交易机构出具的原作保证书及历史交易记录。如果该客户在同一家保险公司投保了房屋和汽车保险,则艺术品可以直接在财产险上加保。
  
  >>分析
  18亿保费只是理论数字

  难题
  大多数人对于保险内容不熟悉
  《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显示,2011年我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达到了3600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艺术品交易市场。业内人士分析,如果按照1%的费率、50%的艺术品投保计算,保险公司每年赚取的保费将达18亿元。但是,至今这个蛋糕却只是理论数字。
  艺术品保险是在传统的财产保险和货运保险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而来的,主要承保火灾以及其他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艺术品直接损失。安盛保险有限公司亚洲区主管孙贵珍表示,风险管理是一门新型管理科学,过去20年在欧美已经成为风气,中国只处于起步阶段。
  艺术品保险主要涉及两类保险,一类是运输途中的保险,一类是展览期间的保险。展品种类不同也会影响保费,比如瓷器属于易碎品,同等条件下青铜器的保费可能比瓷器低一倍。吴文凯表示,很多人对艺术品保险不是很了解,也并不清楚如何进行操作。
  平安工作人员表示,客户最常问的问题是哪些可以投保、如何投保,其次才是保险价格的问题。

  艺术品估值仍是重要问题
  难题
  没有交易记录的物品很难估值
  和其他险种相比,艺术品难估价、风险高,即便投保人愿意投保,保险公司也相对格外小心。记者致电平安艺术品保险工作人员询问如何确定估值时,该工作人员表示,上拍记录可以作为参考依据,如果没有正规的交易记录,且价格超过200万,就需要通过第三方评估进行估值,平安现在是由一家国际机构进行估值的。“一般来说,平安很少承保500万以下的物品,因为保险的整体成本还是比较高的,而保险公司为此投入的人力和物力也比较大。”该工作人员说。
  目前很多艺术品运输公司代收保险费,一般的标准是按照运输艺术品估价的千分之四来收取,平安工作人员表示,这中间很容易出现责权不明晰的问题,如果是中间多次转手承保,一旦出现问题,将很难赔付。

  44家拍卖行仅7家投保
  难题
  艺术品保险经验还需加强累积
  2012年中拍协发布的报告显示,340家拍卖企业中的44家达标企业中,只有7家企业投保,达标企业之外的公司也有投保,但是并不广泛。
  吴文凯介绍,目前内地拍卖企业投保成功案例也不多,目前投保的拍卖行分别投向不同的保险公司,国内外保险公司都有。吴文凯分析,现在艺术品保险开展的难题主要有三方面,艺术品保险并不是每家保险都能做,风险可控性和理赔基数数据不足,艺术品鉴定和估值是难题。
  “这个业务真正开展也就是两到三年时间,经验累积和数据积累还不充分,很多保险公司都会抱着非常谨慎态度做这块业务。”吴文凯说。
                                                             (来源:京华时报)


大火为何烧出了一片质疑?                                                         
                                          
体系缺失 市场混乱
  其实,不仅是当代艺术市场,就算是在传统书画领域,整个艺术市场的体系也是缺失的。作为《书与画》杂志的责任编辑,同时也是沪上知名的新生代画家,邵仄炯对于这点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我们的市场上,一个画家被公众所知道,主要靠的还是拍卖市场,虽然画廊会帮助画家开画展,也主要就是派发一些请柬,邀请一些老客户,至于对于画家的学术研究,几乎就没有涉及,特别是在西方艺术市场中非常重要的独立批评人,在目前我们的市场上也难以保持独立。”
  “除了独立批评人之外,目前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最为缺乏的就是契约精神,”邵仄炯说,“画家在成长过程中,希望有人能够帮助其进行学术梳理、展览推广、藏家维护等在内的大量工作,这需要彼此建立很好的信任关系和契约精神。许多人仅仅看到了画作的市场价格,却看不见高画价背后承载了多少辛酸与隐忍。没有经历过一级市场稳定的运作,许多作品就直接送到拍卖行拍卖,借由高额成交价格来为画家造势。但这种恶意炒作得来高润格的结果,市场不一定认可,藏家也不一定买单。”

成功经验 值得借鉴
  其实,中国当代艺术发迹的早期,我们并不缺乏好的经纪人,像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许多海外经纪人对于艺术家的挖掘就很值得借鉴。已故的瑞士艺术经纪人文少励(Manfred Schoeni)带领画廊团队,当年就不断发掘和推广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很多今天已经蜚声国际的艺术家,他们的第一个个人艺术展览都是从少励画廊开始的,像张晓刚、方力钧、曾梵志、岳敏君、刘野、李贵君等。为了让喜欢当代艺术的人都能够收藏,也为了有更多的人支持当代艺术,文少励先生邀请15位艺术家创作了一些小作品,尺幅全部都是几十厘米,每张大约1000美金,后来这些作品也频繁地出现在伦敦和纽约的拍卖场上,动辄300多万人民币。由于市场的增长,很多在拍卖中获益的藏家对少励画廊的眼光十分信任,会再回来寻找新的目标和潜力股。从这一过程来看,少励画廊基本都是在低价时卖出,除了建立好的名声,其实并没有从市场的爆发中得到什么利益,但是这批藏品不仅是画廊历史的印证,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痕迹,更是培养了一批在目前艺术品市场上叱咤风云的艺术家。
  一个完整的艺术市场,不仅需要拍卖行、画廊、艺术公司,也需要美术策划人、赞助人、经纪人与批评家。这些要素密切的配合,才能使得画家与藏家一起成长,这才是维持市场正常运行的根本。
                                                           (来源:新民晚报)

 
谁才是新的艺术明星?                                                                                                          

   

  7月25日晚上,一辆运载大量艺术品的货车燃烧,作品被烧毁74件。这批作品,本来是准备参加26日的预展——由元亨利贞艺术拍卖有限公司组织、沈其斌担任总策展人的“当代艺术:中国进行时”。大火后,众说纷纭,阴谋论和仇富心理在其中最为抢眼。在这样的浪潮中,28日的拍卖会按期举行,成交111件,成交总额6597.325万元(含佣金)。其中,徐震、邱志杰、汪建伟的装置作品,分别以980万元、750万元、350万元的价格成交。中国的收藏家们以往绝少收藏装置,这次却表现最突出的就是装置,这是前所未有的。
  
  沈其斌在一个多月前就高调宣称:“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开始重新洗牌!从4F到8G是必然进程!徐震、原弓、金锋、邱志杰、汪建伟等将领跑8G,成为当代艺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艺术的3•0时代已经来临!”这种说法引起纷纷议论。这次的“7.25艺术大火”、观念艺术作品的高额成交,则让他进一步成为风暴的中心。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低迷、资源缺乏、僧多粥少、既有利益链盘根错节的局面下,沈其斌携大量资本进入,又如此高调的出场,遭到围观和群殴也不难理解。
  
  从目前出现的这些言论来看,“7.25艺术大火”之所以牵动人心,其实人们更关心的是:谁才是新的艺术明星?
  
  人生由无数的问题组成,当代艺术是针对当下的问题而产生的,它的价值取决于艺术家个体对问题的独到体悟和精彩表达。世界的无限复杂和每个人的不同,产生了非常丰富多元的问题,关注任何问题都有价值。但以当下的社会为背景,众多问题之间有轻重缓急的差别。某些艺术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关注和把握的是核心、要害的问题,并有精彩的个人表达。从改革开放至今,当下的中国最为重要的问题依然是个体的权利问题。它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和原点,现代文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的最早和最明显,但它的基本价值观,也是迄今为止最符合人性的自然需求的,不止是西方的标准。近现代以来,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原有的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从闭关锁国到消化不良、逐渐吸收和融合,这是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缓慢渐进的改良比急躁冒进的革命要合理的多,但无论如何,国门一旦打开就关不上了,谁也无法阻挡这个过程。
  
  从这个角度看,F4的成功,是因为他们把握住了重要的问题,用艺术的方式传播现代文明。和那些沾沾自喜于细枝末节的情绪和无关痛痒的问题的人相比,F4们是触及关键问题的。张晓刚在画出《大家庭》之前,勤奋和诚挚都很突出,但作品表达的主要是他的个人心理感受,和别人没多大关系;《大家庭》则准确的表达出了中国人共同的心理痛楚。考虑到中国的现实状况,即使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痛楚都很可能继续存在于中国人的心中。王广义的《大批判》,图像极其简单,但作品的观念指向,是对中国结构性问题的精准概括(官方主导意识形态不变,同时引入消费主义文化),这种概括,放在如今的社会状况中依然准确。只不过,除了方力钧在流动的社会背景下继续推陈出新外,F4中的其他几位,都在商业利益链中不断复制旧作,终于泛滥。F4如今的作品市场价格已不再万众瞩目,但F4作品中包含的当代文化价值依然未必有多少中国人理解,甚至未必有多少艺术同行领会。抛开个人恩怨和利益纠葛,这才是中国当代艺术整体的难题,以及整体应该继续努力突围、拓展的目标: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国人目前可能依然不到1%,那就努力让它变成2%、3%……
  
  此外,“F4”这个名号,是市场造神过程中生产的。和F4同期的,还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远不只这4位。例如,2009年后声称不再从事艺术的顾德新;张大力的《我们》,从单件作品来看,是本人眼中中国当代艺术这三十多年来最好的作品,但在浮躁氛围中被重视的不够。
  

   
    顾德新作品

   
    顾德新作品


     张大力 《我们》

  随着中国前些年的经济崛起,中国当代艺术成为中国这个巨大发光体上的亮点之一,曾经被国际关注和追捧。2005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井喷,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家在市场利益的吸引下,迅速透支完自己的学术价值。如今,金融危机中的西方不再像以往那样大力追捧中国当代艺术,而且只关注很少数的优秀个体。本土人群又不太理解和消费当代艺术。市场低迷、机会缺乏的阴影,笼罩在大多数当代艺术人身上。
  
  而且,近年来的社会奇观层出不穷,网络的发达又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进来,成为“自媒体”并迅速呼应、频繁互动。面对这么多的社会奇观以及“大众”的兴起,中国当代艺术界很多人的公共意识、知识储备和行动能力相形见绌;科技成果的不断普及化,让艺术家们曾经拥有的视觉技术特权被更多的人轻松掌握。曾经的“新潮”、“前卫”、“先锋”,如今有“拖后腿”的趋势。艺术领域里的少数杰出者在介入社会、呼应公共问题时的能力和实际效应,又让同为当代艺术人的很多人自叹弗如。
  
   在网络传播、视觉生产技术被普及的当下,“当代艺术”的内涵和方式,如今又已经明显拓展、改变了。近年来成为国际艺术明星的某艺术家,以向公众“借钱”这样的行动方式和所产生的强烈效应,让拥有“艺术家”身份的人直接而巧妙影响社会的可能变成了现实。在这个行动之后,“当代艺术”被进一步推进,彻底撕掉了“艺术”这个温室的塑料膜,让躲在白盒子里做被观看、收藏的作品的“古典当代艺术方式”显得滞后、矫情和软弱乏力。面对来自艺术内外的冲击,原有的思想资源和表达方式越来越显得滞后和僵化,当代艺术界不得不面对这种窘境进行调整、转型。新的“当代艺术”,要求艺术家具有更开放的“艺术观”和更多样的手段、更综合的能力。这时,那些具有跨领域资源和跨学科能力,又在了解“古典当代艺术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的人,更可能成为新的主角和明星。

    沈其斌谈到的徐震、原弓、金锋、邱志杰、汪建伟,是他眼中符合时代新趋势的明星艺术家。其中,除了原弓因近年才转型为艺术家而有较大争议外,其他四位多年来的表现和影响力,应该是争议不太大的。对文化艺术的判断,每个人都有差异,当然可以对沈其斌列的明星名单持不同意见,而且他本人也在不断寻找更多的优秀艺术家。但他关于艺术3.0时代以及8G(8G并不是指8个人,而是指中国当代艺术新的模式、新的艺术生产力、新的话语权……)的提法,是值得深思的。至于“谁才是新的艺术明星”,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如果同时还能引入各种资源来扶持、推动,当然更好了。我个人认为:张大力、沈少民、孙原&彭禹、何晋渭、邵译农、毛同强等不少艺术家也都已很成熟,并依然在不断自我更新,而且今年以来有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的表现引人注目。


 
                                                             (来源: 艺术国际)

 
(部分图片与文字资料来源网络)
 
 编辑:邓国皇、林若楠